分類目錄
活動回顧
7/2 校友電影院【最後的馬拉松】

7月2號下午在管院正大廳,許多校友一同齊聚觀賞這部既熱血又感人的電影—最後的馬拉松。

最後的馬拉松電影主軸在描述一位過去得過奧運馬拉松項目金牌的老人(保羅),在被送到養老院後,為了排解日子的寂寞無聊,決心再度參加柏林馬拉松競賽。在準備參賽過程中,逐漸老化的身體、養老院管理當局對他的不看好、與女兒之間的代溝都是該部電影所深入描繪的地方。

電影中最為感人便是保羅與他妻子瑪歌的感情。電影剛開始的畫面就是瑪歌為保羅煮飯,保羅在果園下梯子時跳過毀壞的那一級,看出保羅並非是孱弱的老人。另一方面,保羅也是為了妻子的安危決定搬入養老院。在剛進入養老院時,保羅與瑪歌對於養老院的看法有所歧異,進而瑪歌並不十分支持保羅的再次參與馬拉松。這一方面是因為瑪歌進入養老院後,已經認份養老院那種孤獨、無聊、等死的氛圍,另一方面則是擔心保羅的身體,認為保羅不會成功。而這種「保羅不會成功」的氛圍,也是一開始養老院其他老人對保羅的看法,就此,也可以看出養老院的老人對於未來的不抱期待。

保羅與瑪歌的感情在瑪歌幫保羅訓練時尤其明顯,電影雖然以保羅跑步、瑪歌計時、曬衣服、拉筋等片段,但從這些片段可以推測出過去瑪歌是如何與保羅一起為馬拉松競賽努力,也可以呼應保羅所說的「天造之合」。

另外,電影也刻畫親情之間的代溝,尤其表現在保羅女兒要求保羅與瑪歌回去養老院時的爭辯,當女兒表示過去總是只能爬山、下棋,保羅回應說我以為你喜歡下棋、爬山因為健康。看出父母與小孩之間的思維不同,即便父母是愛小孩,但因為彼此的期待不同,所以對對方作為有所不滿。此外,女兒將保羅瑪歌送回養老院,也刻畫出年輕人在職業與照顧父母之間的抉擇,而這種無奈的選擇也不僅只在歐美國家,在臺灣許多人也在生活與工作壓力之下不得不選擇將父母送往養老院。

另一方面,養老院其他老人的生活也可以視為許多養老院的反射,例如對於兒子來探望的期待,隨著時間漸漸消失,只好在語音留言處唱納粹歌曲引起注意;對於過往時光的懷念,尤其是戰時的共同記憶。但這些老人在保羅來之前,只能做著手作吊飾、唱詩歌等靜態活動。保羅的出現,等於讓養老院注入一劑活水,讓老人知道他們只是老了,並不代表過往的生活娛樂就必須割捨,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高歌、或是出行。

最後,導演用了許多篇幅在刻劃保羅準備馬拉松過程,像是與年輕人賽跑,在最後一圈的風雲變色中,用慢動作呈現保羅堅毅的步伐,也讓與會的觀眾屏氣凝神一同等待最後的結果,電影中的其他加油的老人們,在看護推回養老院仍不停的關注這場比賽,更是加深戲劇張力。整部電影高潮之處在於柏林馬拉松中,保羅即便已經十分疲累,但是還是撐著跑回會場,所有看台上的觀眾站起來為保羅鼓掌一幕,印證保羅在先前採訪提過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要跑到精疲力竭為止」。這一跑,不只是為了保羅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也是為了完成他與妻子最後的約定,這一跑,也讓保羅相信瑪歌那一席話:「支持你的人遠比你想像的還多」。

本部電影主線與支線清楚、互相交織,故事敘事細緻,更重要的是這部片不僅僅適合鼓舞中老年人開創第二片天,而是告訴年輕人,人生還長,如馬拉松比賽一樣起起伏伏,但總是要堅持努力地跑到不能再跑的那一天為止。一路上顛簸崎嶇,但總是要用一種自立自強的態度挺過,Esta es la vida(這就是人生)。

文/李思慧